|
从宠儿到弃儿,共享单车未来何去何从它是宠儿,也是弃儿;它被追逐,也被放逐。用这句话来形容现在的共享单车再合适不过了,从2016年下半年开始,大半个互联网的眼球都被共享单车吸引走了,骑共享单车也成为了一种时尚。可短短两年的时间,共享单车的负面消息层出不穷,隐隐的成为了新的“城市病”。 忽如一夜春风来,千树万树梨花开 时间退回到五年之前,那个时候,应该很少会有人想到,今天的共享单车,会是几年之后满大街都有的一个玩意儿。 2014年,北京大学的四位毕业生联手创立了国内第一个共享单车品牌——“ofo”,致力于解决大学校园的出行问题。其实从一开始,ofo的想法就是不生产单车,只连接。 时间来到了2015年6月,ofo共享计划推出,在北大成功获得2000辆共享单车。在北大的模式成功后,ofo把共享单车的理念推向了北京的其他院校。彼时,学院路上的其他学校内,也能看见小黄车的身影。 而那时的车和现在还是有所差别的,分为两种,一种可以骑出校园,一种只能在校内骑。可就是这样,四个月之后,在2015年的十月份,ofo完成了Pre-A轮融资。转眼到2016年1月,ofo又完成了A轮融资。5月份,公开数据显示,ofo共享单车总订单量突破两百万,单日服务校园出行近十万次。 随着ofo的成功,各种单车品牌纷纷成立。公开数据显示,2016年便有近20家品牌投放了约200万辆共享单车。据交通部不完全统计,截至2017年7月份,全国共有互联网租赁自行车运营企业近70家,累计投放车辆超1600万辆,注册人数超1.3亿人次,累计服务超15亿人次。 曾经捧得多高,现在就摔得多惨 从2016年,共享单车大规模问世到现在只有短短两年时间,可是在这两年时间里,人们在经历共享单车的神话之后,慢慢回归理性,共享单车的问题也在慢慢暴露。 相关数据显示,2017年中国共享单车全行业累计投放单车2300万辆、覆盖200个城市。人们现在提到共享单车,第一反应已经不再是服务人们的“新四大发明之一”,而是“城市的蝗虫”。摩拜单车的创始人胡玮炜曾说如果有天失败,就当是做公益了。可照现在的情况看来,“公益”没做成,“公害”倒是很严重。 回顾近两个月有关共享单车的新闻消息,“共享单车坟场”成为了关键词:8月初,北京市交通委称,共享单车的月活跃度水平不足50%,近一半车辆处在闲置状态;同一时间,武汉一块8000平方米的空地上,约有近两万辆共享单车在等待后续返厂回收;而在四川成都的一个便民停车场,3000平方米范围内停放了上万辆废弃的共享单车。 根据资料显示,尽管共享单车整车95%以上的材料都可以重新再利用,但是从2017年以来,废钢铁、车架子等共享单车主要材料的回收价格仅为0.9元—1.1元/公斤。有业内人士算了一笔账,企业若是回收废弃单车,整车拆卸工序复杂,加上搬运维修费、日常人力成本费等,投入甚至比一辆新车的成本更高。共享单车回收“利润薄,不划算”。 由于回收费力且收益不高,使得一些共享单车运营企业甚至将报废车辆弃之不顾。据统计,一辆共享单车约20公斤,约由坐垫、轮胎、框架、车轮、链条、电子锁等25个部件和150个零部件组成,材质包括金属、橡胶、塑料、铝等,如果处理不当,将对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的负面效应。 “有多少新产品进入市场,意味着未来就会有更多的旧产品需要处置。因此,在任何新产品大规模推向市场前,必须考虑到最终的无害化处置和循环再利用,共享单车也不能例外。”8月15日,同济大学循环经济研究所所长杜欢政教授在接受记者专访时,对共享单车的回收不无担忧。 “最后一公里”从来都是人们出行的痛点,而共享单车的出现则是为我们解决了这个痛点。但是,随着时间的推移,共享单车的问题也在逐渐显现,可以预见的是,在未来,受到报废和再生受到经济性和环境性两大因素的制约,共享单车运营还将更大挑战。 |